怎麼分辨一個人是否有家暴傾向?

家暴

家庭暴力,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。

你也許會覺得它離你很遠,但是看統計數據就知道,依然有30%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。

家庭暴力分四種,身體暴力,經濟暴力,性暴力和冷暴力。

身體和性的暴力比較清晰,大家平時看到的新聞裡就是這兩類。

經濟暴力是在經濟上進行全盤的剋扣和控制,讓對方衣食住行都成問題,

男性對女性的經濟控制也好,女性對男性私房錢的極端把控也好,都算經濟暴力。

冷暴力,也叫精神暴力,冷暴力和冷處理容易混淆,所以有時候很難去分辨到底有沒有達到「暴力」的程度。

冷處理只是為了避免矛盾升級的一種溝通策略,而冷暴力則是為了控制和懲罰對方,來逼迫對方屈服。

所以,家庭暴力,本質是「控制」。

不論是通過武力,性,語言還是經濟手段,它背後最重要的目的是控制,迫使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。

這種控制的手段,或者結果給對方帶來了實質性的傷害。

也許在身體上,也許在精神上,這就是家庭暴力。

有了這個定義,我們就容易去分辨一個人是否有家庭暴力的傾向,

一段關係是否會走向「控制」與「被控制」。

這裡一定要注意一個因果關係,家庭暴力的目的是控制,暴力只是手段,只是工具。

所以擁有工具的人,並不一定會家庭暴力,並不一定會在關係中實施控制。

這裡就引出了一個我們常見的誤區:

脾氣不好就一定會有暴力傾向?平時控制不住脾氣會摔東西,就意味著會打人?

並不是!

具有掌控欲的人,在失控的時候的確會更容易發脾氣,這個邏輯沒問題。

但是反過來,會發脾氣是每個人的本能,容易發脾氣是基因和環境共同決定的「天性」,

特別是媽媽懷孕時壓力比較大時,孩子在脾氣控制這個基因的表達上就有缺陷。

之前看過這方面的研究,媽媽懷孕期間心態焦慮,孩子出生後家庭環境比較壓抑,

還有父母都是急性子等等情況下,孩子都會容易變成急性子。

急性子,容易發脾氣,不代表是控制性人格,不代表這個人準備在關係實施控制。

家庭暴力的背後是極端掌控欲下的暴脾氣,

但是暴脾氣並不代表這個人會在關係裡實施控制,不代表這個人就會對你家庭暴力。

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控制欲。

也就是第一,這個人是否控制欲特別強?

第二,這段關係是否進入一個控制和被控制的循環?

控制欲是否特別強?

現實中有兩種經常被討論的行為,也比較容易識別。

比如PUA,通過不斷否定你,貶低你,說你很糟糕,讓你喪失自信和自尊,

而不得不依賴對方,從而達到控制的目的。

再比如天天翻你手機,跟蹤你行蹤的人,他們會全面控制你的社交,不允許你有其他朋友,

特別是異性朋友,讓你變成一個孤家寡人,從而不得不依賴對方。

這兩種關係到最後大概率會變成家庭暴力,只是暴力的傷害未必在身體上,

有些可能在精神上,或者經濟上。

除了這兩種明顯的人以外,其實生活中兩性關係裡有很多你平時意識不到的地方,

其實背後也是關係上的「控制」。

比如「壁咚」,影視劇裡經常把這個當做浪漫的代名詞,

其實壁咚就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表現方式,

如果對方只是模仿一下,問題不大,如果對方喜歡上這樣的方式,你就得注意了。

再比如吃醋和專一,也許你會問,這不是愛一個人的表現嗎?背後怎麼會有「控制」呢?

其實你只要想一想,為什麼要吃醋,不就是為了獨占嗎?

特別是那種經常莫名吃醋的人,其實心理已經有點扭曲了,

每一個「不舒服」的感受背後,都是一次想要控制的欲望。

愛情中,吃點醋很正常,因為愛情就是有獨占欲的。

但是荷爾蒙下去以後,關係相處中依然吃醋吃的很過分,那就是控制欲了。

很多女孩子被愛情電影洗腦,覺得當一個男人圍繞她轉,把他當做全世界的時候,是最幸福的時刻。

反過來你也得想一想,這樣的男人現實嗎?

一個人有正常的人生,有正常的社交,有其他正常的目標和慾望才是正常的吧?!

一旦你接受了影視劇中那些亂七八糟的腳本,那麼你潛意識裡其實也會默認:控制就是愛情的一部分。

現實是,控制從來不是愛,獨立自主的兩人之間才會有健康和平等的愛。

雖然說了那麼多,不過對於我們來說依然很難去分辨一個人是不是有家暴傾向,

畢竟人是會變得的,一段關係裡兩人之間的關係也是會變得。

好的感情經營不好,容易變成控制和被控制。

有控制傾向的危險關係,也能通過一些策略,

比如劃定底線,提升對方的控制成本等等慢慢讓關係恢復平等和健康。

對於我們來說,真正需要去注意的,是在關係裡自己的感受。

時刻要有自我審視,你的生活圈是否變得越來越小?對自己是否越來越不滿意?越來越無助?

一旦有這樣的傾向,那才是你拉響警報的時刻。

 Comodo SSL